河南省教育新闻网

河南大学最美教师张晓晖: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

[?? 东方今报 ??] 作者:
2015-06-09 09:19:56 |
 
河南大学最美教师张晓晖: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灌溉
 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□东方今报记者 张静 

    通讯员 路畅

 

    如果可以用数字来计算时间,那么他在9年中帮助的孩子,也许比有些人一辈子还多。自2006年发起“母亲助学金”活动至今,他共募集捐款85万元,并捐出自己的一半工资15万元,资助开封、兰考、南召等地的贫困生2000余人。

 

    他就是张晓晖,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一名普通的教师。9年来,他曾先后23次前往南召山区支教助学。在他的帮助下,1所小学有了图书室,3所小学获赠体育器材,5000余册图书让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。他还为孩子们带来了4000余件衣物,让那些沾满泥巴的小脸不再挨冻。

 

    “即使打工挣钱,也要让助学金继续运营”

 

    故事要从2006年12月的一个筹款倡议说起。那天,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竟然在宿舍用睡眠来抵抗饥饿,张晓晖被深深地刺痛了。夜里两点多,他左思右想,难以入眠,与饥饿抗争学生的面孔时刻在他脑海里闪现,一股强烈的冲动促使他做点什么。于是,他用深情的文字在博客上发起捐款倡议,并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启动资金。没有想到,这个倡议竟然得到很多网友的热烈响应,捐款源源不断汇向这位年轻教师。这些钱怎么办?如何转交到贫困学生手中?

 

    张晓晖决定发起“母亲助学金”,倡导母亲般无私的爱,主要用于帮助学校和山区的贫困学生。为了使捐款能够用到实处,他每年都要去山区支教助学两到三次,收集贫困生情况,转交网友捐款。他始终坚持一项原则,即助学金的每一分钱都要全部转交给受资助学生。为此,他去山区支教时购买的文具、书本、学习用品等全部由自己垫付,同行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费用也是他自己承担。

 

    随着助学金运营规模的扩大,张晓晖投入运营的费用和精力也越来越多。仅2014年一年,他投入助学金的运营费用就高达近3万元,占自己全部收入的一半。

 

    最艰难的时候是张晓晖在攻读委托培养研究生期间,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,为了使“母亲助学金”能够正常运营,张晓晖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。他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去做两个半小时的家教,周六则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讲到晚上九点半,业余时间还要给企业做翻译。有时候,晚上回到家已经十一二点,他口干舌燥,一个人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。但是,一想到贫困孩子纯真希望的目光,第二天他又开始忙个不停。这些钱,他全部贴给了“母亲助学金”。

 

   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助学金的运转情况,张晓晖始终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。他不辞辛苦,制作详细的捐款明细单和受助人情况报告,并全部在网上公开。这些做法,为他赢得了无数捐赠人的信任和尊敬。人民日报曾撰文《张晓晖:行走在爱心路上》指出:“这个社会从不缺少爱心,只是需要提供让它们放心的渠道。”

 

    “只有我们播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,收获的爱才是无私的”

 

    9年,张晓晖与贫困山区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每个孩子,都是他的心头宝。

 

    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,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,张晓晖一直坚持不悬挂横幅,不惊动媒体,不叨扰政府人员的方式。他悄悄家访、默默助教,低调得就像一位来走亲戚的客人。“只有我们播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,收获的爱才是无私的。”在博客里,他这样写道。

 

    然而,当他避开闪光灯时,也避开了随之而来的很多便利条件。他常常需要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捐赠物品打车去车站。有一次,为了赶上夜里两点的火车,他不得不连夜加班整理账目、清点物品,在身前和身后背着两个大包打车去车站。等下了火车,又顾不上劳累,坐上前来接他的山区老师的摩托车赶往受助小学发放捐赠,最终在傍晚才吃上了饭。可他的心里,还牵挂着一个住在山那边的学生,他们约好这次要见面。第二天一早,顾不上疲乏,他挑起一根树枝当拐杖,就出发了。山路崎岖,翻过陡峭的岩石要靠手脚攀爬,一不小心就有坠入山谷的危险。当张晓晖带着山外的关爱、捐款和文具到来时,这个家庭就如同过年一样,孩子沾满泥巴的笑脸绽放出了纯真的笑容。

 

    “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/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/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/他们是我们的未来/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/这就是最好的未来……”张晓晖说,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的笑容让他一直坚持到今天。

 

    “记得自己活得好的时候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”

 

    张晓晖在教学中以严格出名,甚至到了不留情面的地步。他的一名学生是自己敬重的一个老教授的孩子,但是经常不来上课,期末的时候,张晓晖不管他怎么求情,坚持给他判了不及格。他在日志中写道:“我要让这个孩子知道,父母不可能帮他一辈子,只有付出才有收获。”

 

    虽然张晓晖很少提及助学活动,也坚决反对还未自立的学生捐款,但是他从事的公益活动和他展现的优秀师德,还是默默感染并影响着学生。无数学生记住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“记得自己活得好的时候,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。”到目前为止,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有100多人在毕业后或捐款,或支教,或在自己身边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,默默把这份大爱持续并扩展开来,其中20人还加入了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。而受到帮助的贫困生,也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助学的旗帜。

 

    人间有难,大爱无言。张晓晖仍然在继续着他的德语教学,用自己无声的师德和大爱,构筑起一所以爱抗争贫困的学校,滋润着贫困的山寨,滋养着学生的心灵,诠释着一名教师的内涵。m

 

 


责任编辑:紫娟

浏览次数: 次

相关阅读: